查看原文
其他

《激流时代》:在2023年聊商业,我们该聊些什么?

冷眼编辑部 冷眼看电视 2023-05-08

市场很久没有出现纯商业类的纪录片了。

对此,冷眼想借用《激流时代》片头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开篇。

“是时候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了,经过了漫长的三年,如今冰河解封,一切重新流动……站在价值重估的十字路口,充满疑问,渴望答案。”

2月16日,商业观察纪录片《激流时代》上线腾讯视频。

节目由《口罩猎人》、《十三邀》制作团队尤里卡工作室研创,邀请了顶尖财经记者李翔担任全片灵魂人物,切入直播带货、咖啡产业、新消费等五大时代议题,以李翔的第一视角带领观众展开探索。

《激流时代》的探索迎来了热度和口碑的双丰收。

开播第一期,一句“艺人没想明白别做直播”,让《激流时代》直接登顶微博热搜。

后续,由节目引发的“长沙为什么有那么多网红店”、“安福路居民吐槽网红街拍”的话题也在持续引发热议,接连登上微博、新浪新闻等各大榜单。

截至收官之际,《激流时代》已登顶微博综艺影响力TOP1,在豆瓣斩获8.5分。

在恭喜的同时,冷眼也在对《激流时代》充满好奇。

在全新的2023年聊商业,我们该聊些什么?

冷眼想和大家一起看看,《激流时代》是如何回答的这个问题。


如何走入“激流时代”?

作为节目的观察者,李翔要如何开启观察,走入激流涌动的商业世界?是节目面临的第一个问题。

在冷眼看来,《激流时代》回答是,不要着急走入。

《激流时代》的全片开始于格格不入的观察。

第一集,《直播浪潮》。

面前是直播间的忙碌、喧闹、呼喊以及突如其来的惊喜。

而另一侧,作为《激流时代》的主人公,采访者李翔略带尴尬。

“我查了一下,他们不是一个组合(乐队)嘛,叫飞轮海。”

相较于直接对直播的商业行为进行点评,《激流时代》保留了李翔当下最直接的反应。在那一刻,他对眼前发生的一切,最近距离的认知来源于刚刚的网络查询。

随后,正片开场,又是一场激烈争论。

在遥望科技的工作会议上,CEO谢如栋正尖锐地批评着员工,毫不留情。而李翔则身处其中,一言不发,直视着谢如栋与眼前的一切,默默观察。

短短几分钟内,《激流时代》所呈现出了距离感、陌生感要显然比快速的单刀直入更直击人心。

其实对于观察类节目,冷眼始终坚持着一个观点,即一场真正的观察也一定要是一场情绪的递进。

在《激流时代》中,节目完整地呈现的这样的情绪。

突兀、不知所措,是人们站在“激流时代”突然直面“激流”时最真实的状态。

而随后的冷静旁观,则是李翔以及《激流时代》所要奠定的态度:先直接去体会冲击,再保持冷静、独立,随后走入“激流”。

在摆明了态度后,作为专业财经记者,观察者李翔专业度的效用开始显现。

我们会发现,作为商业观察类纪录片的《激流时代》远远不止是“观察”那么简单。

在冷眼看来,《激流时代》所追求的其实不是一次细致入微的观察,而是一次次在观察中的“激烈碰撞”。

第三集,节目探索长沙“新消费”。

面对近几年茶饮行业绝对的闪耀新星——茶颜悦色,对话其创始人小麦,李翔没有把重点放在对茶颜悦色发家史的了解之上,而是直击茶颜悦色经营中的“小店思维”,探讨其中的利与弊。

作为经验丰富的商业记者,李翔完美地抓住了对话的要点。

以尖锐的议题破局,以“碰撞”的姿态撬开每期嘉宾的“所思所想”。李翔为每一位嘉宾都赋予了最适合与之讨论的“商业议题”。而这也让《激流时代》成功地避免了陷入商业纪录片常有的成功学陷阱,即讲述一个又一个“不同却又类似”商业故事。

与此同时,《激流时代》的主动性也要源于观察者李翔对于商业本身的冲动与好奇。

讲直播开蚌,就要跟着一起去捞蚌、开蚌。

探店新消费,就跟店员要件工作服一起去送货。

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,《激流时代》构建出了一种真正的、自然的、动态的对话。

这种对话可以在结束开蚌直播后散步回家的路灯下,也可以在一起送货的途中。

参与者完全投入,但也完全放松。

另外,让冷眼有些意想不到的是,《激流时代》在成片中特别呈现了很多李翔与制作团队在幕后展开讨论的过程。这样的片段,实际上在商业纪录片中极为少见。

就此,冷眼特别请教了《激流时代》的总导演欧大明。

“当之前的思路、或者是认知发生了变化的时候,怎么呈现这个变化,李翔和团队是怎么去解决问题的,或者是大家的思想是怎么去统一、怎么去辩论某个问题的,这本身也是大家一起去认识某个问题的一种方式。”

为什么《激流时代》可以屡屡登榜热搜,引发讨论?冷眼从欧大明导演的回答中获得了一丝线索。

“找到观众好奇的议题实现破圈”是当下纪录片制作中默认的制作思路,然而,《激流时代》迈出了更进一步:把观众的好奇带进去。

从开始观察,到与节目中每一位嘉宾的交流与互动,再到最后的制作成片,《激流时代》始终在顺应一个最真实的认知过程。

如果是尴尬的,突兀的,就大胆袒露这样的情绪。如果有全新的观点出现,就立刻展开讨论。在某种程度上,《激流时代》抓住了观察类纪录片的本质:观众从来不想看到一个有关“观察”的故事,观众想要的是“一起观察”。


形散而神聚的时代“散文”

在节目简介中,《激流时代》将自己定义为了“作者式”商业观察纪录片,即跟随商业观察者李翔的第一视角,进行纪记录与讲述。

而对于“作者式”的定义,冷眼有一丝好奇。

如果是“作者式”纪录片,那么《激流时代》是在用什么样的“文体”进行“写作”呢?

自问自答。对于冷眼而言,《激流时代》更接近于一篇商业时代的“散文”

首先,是大胆的“形散”

以第一期《直播浪潮》为例,节目用三个层次构建了内容叙事。

第一层,直播行业中毋庸置疑的巨浪。单场带货千万的头部主播及其背后的“电商公司最高楼”。他们的每一个举动,都可以轻易在行业中翻云覆雨。

第二层,异军突起的中部主播“小熊出没”、月销700万的开蚌主播海爸。在激流的时代中,他们奋力抓住机会,全力突围。

第三层,还有在杭州万象城路边,学着架灯光的新晋主播。很难说,在当下的直播红海中,他们是否还有机会赢得市场,但无论是被时代推动还是裹挟,他们依然在勇敢前行。

后续的第二集,《咖啡之围》。

节目缘起于探索商业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,在对种植农、村支书、品牌采购端、咖啡品鉴师等产业链中一环又一环角色的观察当中,撞见了咖啡种植外围难以突破的商业桎梏。

第三集,《消费不息》。在这一集中,激流更为湍急。

小小的夫妻店,成长为了茶饮行业绝对“爆款”,而曾经“爆满”的超级文和友出湘遭遇危机。与此同时,背靠成熟的战略规划能力,柠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在疫情期间开设800家门店,站稳脚跟。

短短几年时间,各大新消费品牌以不同身份入场,展开搏杀。

节目中,当李翔被问及“是观点更重要还是严谨更重要”时,李翔给出了这样的回答:“凡是特别好看的,它一定省略了很多复杂性和丰富性在里面,因为它必须得是一条线才会好看,是有冲突感的,但哪有那么简单。”

李翔最终选择了“严谨”,而《激流时代》也尊重了严谨,尊重了商业世界的“复杂”。

我们会发现,《激流时代》里并没有设置任何一位可以“代表行业”的主人公,去单独讲他那“一条线”的故事。相反,节目在尽可能地关照商业世界中每一位参与者的故事。

巧合的是,这样的设计反而赋予了《激流时代》一种极强的流动感

换句话说,在某种程度上,它向我们呈现出了商业世界的本质:它可以给任何人机会,但也千变万化,让人一刻都不敢停息。在浪潮真正袭来之前,你永远无法预知你将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,你不知道你会成为谁,更猜不到谁会替代你。

《激流时代》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在自己的轨道中奋勇前行,但也互相影响,环环相扣。

“形散”然后是“神聚”。

于浅层,是《激流时代》的每一集都在尝试用商业运作的普遍逻辑去解密各个行业“激流”背后不变的真理。

第一集,面对直播突围,行业洗牌,李翔提到了商业世界的普遍定理“创新者窘境”。

第四集《宇宙中心》,对于安福路的商业变迁,李翔思考了“商业化”与“本地化”的议题。

最新一集《穿越周期》,从李翔吃了十几年的老饭馆出发,到剧场经营,再到老牌车企奥迪,李翔在各行各业行业的交界处摸索“基业常青”、“行业周期”的奥秘。

每一期,《激流时代》都在从一个个企业和个体出发,试图编织出行业的全貌,再用商业世界贯穿始终的定理重新审视回看,让观众们顿时有了“窥一斑而知全豹”的豁然开朗。

而当观众再略加思索便会发现,此时湍急的激流也不过是商业历史中循环往复的一瞬。

于是,刚刚悟得真理的满足与“沧海之一粟”的渺小产生激烈碰撞,《激流时代》构建出了一种商业纪录片独特的爽感。

然而,更深一层,《激流时代》真正吸引人的,是它在尝试摸索时代背后,个体的选择与情感。

第三集《消费不息》的结尾是冷眼最钟爱的片段。

在纪录了一整期新消费企业的激烈角逐后,导演组却选择将镜头落在了一家餐吧中的球赛之上。

球赛结束,李翔于街边漫步,背景音延续了球赛转播中庆祝胜利时的解说: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经说过,任何命运,无论多么复杂漫长,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,那就是人们彻底醒悟,自己究竟是谁的那一刻。

极具诗意的一幕让我们得以窥见《激流时代》隐藏在深层的价值选择。

所谓“激流时代”归根到底,是由每个个体所创造出的“浪花”。商业的故事最终讲的一定是“人”的选择。

《激流时代》完美贯彻了开篇的题眼:沙漠里不长虚弱的草,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。

或是做主动的推动行业浪潮的先行者,又或是被行业的热浪所裹挟、甚至不知所措。

在其中正抉择着的人们才是让商业激流永恒流动的“灵魂”。《激流时代》是开年以来,很让冷眼动容的一档节目。

甚至在撰写本期文章时,冷眼也在客观分析的字里行间流露了很多情感。

在与《激流时代》创作团队交流时,制片人刘东啸的一句话十分打动冷眼:我们既在浪中,又是造浪的人。

纪录片的创作亦是如此,对于创作者们来说,真的创作永远不是只想着如何去纪录“浪”,而是要尝试走到“浪”里去,并一同成为“造浪的人”。

友情提醒一下大家,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,所以,如果你还想经常看到我的文章,需要在每次阅读后,给我的文章点一下“在看”。


这样,每次更新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。


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

文/二二



推荐阅读



对话《种地吧》总导演杨长岭:敢不敢花半年时间,只是去种地?




《地狱法庭》:要不试试直接把“法庭”搬进综艺里?



对话《展开说说》制片人赵建忠:这四个人终于聚到一起了!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